咏春拳乃由福建少林五枚师太及首传弟子严咏春所创立,身形步法以高身窄马为主,手法以柔化刚发,黐桥短攻,动作简单直接,善攻能守,整体配合,首尾相应,讲究沉肘脱膊寸劲发力,技法独特,咏春拳可谓是别树一格的南派拳种。
咏春拳先由手形入门,意念发挥,善于近身黐打,讲究朝形,追形,擅用敌我双方之间最短的中线,达到控制敌人,置敌对困境,陷入挨打局面,并以最快时间逼入敌方中心打击敌人。
咏春拳讲究人体力学,子午归中,手法灵活多变,三尖相对,外圆内方,形鬆意紧,步法进退轻灵稳固,转马虚实分明,节节相扣,招式连贯,连消带打,消打同时。
小念头的「念」是包含着思考及意念
咏春是意念拳法,非招式拳术,所以我们有拳诀说道:咏春拳是「以手型入门」、「用意念去发挥」,开始锻鍊小念头,注意要不「急」不「燥」,要懂得自己先身正,才去正人。
小念头是咏春基本精要拳种,是要令学者如何认识中线距离,力法理念及整体结构,锻鍊正面朝形,在咏春技击中以最简单直接的攻击及防守、去应付六路的攻防。 从第一段开始的开桩、开步、开马,是咏春拳对身体结构的严格要求。 所谓:「若求咏春真妙法,需从念头下真功。」
寻桥是咏春追形及截击敌人的拳法
寻桥对马法要求是虚实分明,三尖相对,在真正搏击时不能盲目进攻,也不能只攻不守,在进行打斗时双方的距离都会不停移动及变化,我们便要掌握好自己及对手的速度时间和攻防的机动性。
寻桥的手法在实战中,如遇敌正面而来或走马偏门,甚至假身影手,我们都可以用寻桥的手法及脚法首尾相应,以最短的路线和速度消打敌人的进攻。
「所谓:人过我桥三分险,转马偏身把形朝,遇敌寻桥需落马,转身灵活标马快,桥入三关任我打」,这便是咏春寻桥的特点。
标指是咏春最后一首拳亦是为高级的套路
咏春标指的手法是长桥的打法,多是打手救手的招式,打法忽长忽短,由下打上,消打同时,柔化刚发,襟头屹尾,襟尾屹头,攻击力度如竹如籐,落点穿透。临阵应敌,以手保形,前手多变,拳不空出,手不空回。
标指内的凤眼搥及姜指搥打法,都是十分凶狠凌厉毒辣的重击手法。「咏春标指不出门,还魂急救标指手」,可见标指在咏春拳系的超凡地位。
木人桩法乃咏春拳独特的器械训练
桩法套路整齐,连贯练习木人桩法,不但可以锻鍊桥手的硬度,手法的灵活,发劲穿透,同时锻鍊身形步法迂迴变换,进退的方位角度,将木人桩当为假想敌,把已经学到的咏春拳法尽是在木人桩上发挥出来,所谓:「无师无对手,对镜与桩求。」
八斩刀是咏春拳中极为代表性的独门刀法
此套刀法更是本门列为高级兵器套路,但曾经观赏八斩刀法全豹者,大都有似曾相识的观感大同。
八斩刀法中正是藏于咏春拳中的,拳法、身法、马法、实战搏击的精华所在,运用此套刀法,用者都需肘膊配合雄浑腕力才能发挥效能。
八路刀法攻守处处,皆是针对长短兵器实战应对,战马步法进退灵活,刀法简洁纵横,确是实而不华的刀法.
六点半棍法
源出少林棍法,承本派传说当年典故及叶问宗师文字记载,是因当年火烧少林寺,至善禅师逃难,更被满清朝通辑,当时为求逃避官府耳目,便溷迹投身于反清地下组织红船戏班中作(煲头)。
在班中认识弟子梁二娣,当时他所干的职位工作,班称为(笃水鬼),至善留意到梁二娣因工作每日都竹杆不离手,更因长期工作而不觉地以练得臂力雄浑。至善见此良材,技传有缘人,便将少林六点半棍传授于梁二娣,二娣学成棍技,尽得至善真传,所以六点半棍又名二娣棍。
六点半棍经梁二娣及黄华宝改良后,守门亦随咏春法度改得略为收窄 ,而马法却此终不离少林基本马法,都以四平、子午、吊马等为主,所以凡修习六点半棍都以走( 棍马 )为先, 再以基本马法配合以 标、挑、点、摊、抽、弹、遮拦合为六点半基本棍法,当熟练棍法基本,便能再习整套六点半棍法套路作整体配合连环修练,本门亦称此手棍法名为扇面棍,勤于锻练此套棍法,对修练者长桥发力,曾强臂力,极有帮助和功效。